民營書業:浮出水面之后如何走?

來源:    日期:2011-2-18    瀏覽次數4544

  據新聞出版業內人士估計,目前從事與出版發行有關的民營公司總數在1萬家左右,其中近半數在北京。據北京市新聞出版局統計,2009年北京民營出版機構達5000多家,約占全國的45%;年策劃出版圖書近5萬種,約占北京地區出版圖書總量的40%。策劃暢銷書約占市場份額的40%。民營書業,已經成為中國出版產業一支不可忽視的生力軍。

  快速增長,前景看好

  風險投資扎堆進入民營書業


  “民營書業早非吳下阿蒙,不是親眼所見,確實難以相信它們發展得這么好。”去年9月,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魏玉山去山東考察了幾家專做教輔讀物的民營出版公司,所見所聞令他驚奇。

  “現在許多出版社認為圖書不好做,但這幾家民營公司都保持了較快的增長,有的企業連續四五年保持40%—50%的增長率。這幾家企業年策劃圖書上千種,銷售碼洋在5到10億元之間,規模還不是最大的。”魏玉山說,現在民營出版公司在教輔領域已經占據主導地位,年銷售碼洋在2億元以上的公司有20多家,超過許多大中型國有出版社。

  在大眾圖書市場,民營出版的表現同樣強勁。據統計,2009年我國共出版圖書30余萬種,其中民營公司策劃出版的約有10萬種。

  據當當網總裁李國慶介紹,雖然民營書業的圖書只占當當網圖書銷售品種的10%,但當當網圖書30%的銷售額來自民營公司的圖書,其中暢銷書的70%來自民營書業,要是加上教輔,這一比例就更高了。而當當網本身也是一家民營企業。2009年當當網圖書銷售碼洋22億元,約占中國圖書零售總額的15%(不含教材教輔)。李國慶預計今年這一數字能達到37億元。

  “在大眾圖書市場,我們的占有率第一,我這樣說不是吹牛,有開卷公司的調查數據為證。”沈浩波,北京磨鐵圖書公司總裁,2007年成立的這家民營出版公司因策劃出版了超級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而一舉成名,現正熱銷的《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也是他們公司的產品。“磨鐵去年的銷售額是5個億,今年大概會到6個億。”

  隨著實力的壯大,一些民營書業公司已經把目標瞄準資本市場。湖南天舟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志鴻說:“我們正在按照上市企業的標準運作,相關材料已經上報。”如果獲批,天舟有可能成為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民營書業企業。

  資本的嗅覺向來是敏銳的,民營書業的精彩表現吸引了國內外風險投資的關注。自2008年起,磨鐵文化、聚星天華、新經典等知名民營出版機構先后獲得了上千萬美元的風險投資。

  民營崛起,秘密何在

  民營優勢值得國有出版社借鑒


  客觀地看,民營書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并不理想,但仍然實現了超常規的發展。背后的秘密是什么?

  有關人士認為,關鍵是民營書業的機制優勢。

  山東之行使魏玉山看到:“民營書業企業不僅管理制度非常多,而且真正得到了貫徹落實。在好幾家公司辦公室的墻上,都掛有工作進度表或個人業績月度表,對每個員工的業績每周每月都有考核。在梁山調研時,我們發現金榜苑公司和天成公司的物流中心,都有多臺機器在給每一本圖書打碼,一問才知道,打碼是為了知道每一本書的去向,可以有效防止盜版圖書和管理退貨。”

  魏玉山說:“我們考察的這幾家企業都非常重視讀者服務,都有專門的客服部門。在世紀金榜公司,我們看到有三四個人專門處理讀者來信,據說每天回復一二百封;有的還有24小時熱線電話和網絡服務,對讀者的每個問題都可以做到及時回答。以我了解,國有出版社里這么對待讀者反饋的還沒聽說過。”

  “為了留住人才,有的給職工建宿舍,有的幫助解決家屬就業,有的過年過節主動幫員工買車票,重獎業績突出的員工,一位在民營書業工作的特級教師年薪高達50萬……這些做法本來是國有企業的好傳統,現在都扔掉了,倒是民營公司撿了起來。”魏玉山說。

  “原創能力,營銷能力,出版人對產品的判斷能力和對作家的服務能力,這四塊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沈浩波認為,與國有出版社相比,民營出版公司高效靈活的體制機制是一個明顯的優勢。“就拿營銷來說,我們大概有100多個銷售人員分布在各大圖書銷售終端店面,在很多大的賣場,比如說像當當、卓越、浙江新華書店、北京新華書店、上海書城,我們都能夠做到‘日清’。”所謂“日清”,就是每天每本書的銷售數字都會通過網絡向公司報告。

  精細化的內部管理、敏銳的市場觸覺、高超的選題策劃能力、強大的市場營銷手段,使民營出版機構在競爭中占據了優勢。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馬太效應”顯現,民營書業進入調整期


  當然,優秀者總是少數。業內人士認為,不能因為少數企業的成功而把形勢看成一片大好。民營書業依然面臨嚴峻的挑戰,對后來者尤其如此。

  華文天下總編輯楊文軒說:“民營書業看著熱鬧,但是來來去去就是那幾個人、那幾家公司,絕大多數小公司仍然停留在小打小鬧、每年弄幾本書混日子的階段,離規?;?、產業化的標準還有很大距離。”

  魏玉山說,現在競爭中逐漸形成了幾家大公司主導市場的局面,小公司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所以我覺得民營書業進到了一個深度調整期,一些品牌好、規模大、渠道比較獨特的,可能增長會比較迅速,規模小、沒有品牌、質量比較差的會被淘汰。這幾年調整的力度非常大,我個人覺得調整是好事,最終民營書業的數量可能會減少,我們原先說有上萬家,也許最后剩到幾千家,但是產業集中度提高了。”

  此外,零售終端的減少等問題也令民營書業企業感到擔心。近年隨著地價、房價的飛速上漲,中小書店紛紛關門或轉行。一個最直觀的現象就是現在城市里銀行網點越來越多,而書店卻越來越少。

  萬榕書業總經理路金波說:“現在發行領域國進民退比較明顯。圖書銷售跑不贏房地產,像季風書園那樣的好位置如果不是政府補貼,根本賺不回房租。而國有新華書店自有物業,位置好,又連鎖,有教材發行,先天優勢明顯。”

  “你如果去日本看,每走幾步必有書店,可我們在北京的大街上就看不到幾家書店。為什么?因為你開不起,房租這么高、盜版這么猖獗、書價還這么低。”沈浩波說,“并不是說老百姓不讀書,是因為老百姓不方便買書。在北京買本書得跑到西單、王府井去,很不方便,大量的閱讀需求被扼殺掉了。”

  沈浩波認為,政府每年拿上百億補貼出版社,還不如補貼書店,書店數量多了自然帶動讀者。

  政策放寬,發行上揚

  民營書業進一步渴望“國民待遇”


  “民營出版企業在新世紀的大發展首先得益于政策環境的放寬。這是至關重要的一點。”魏玉山說,“以前跟民營企業家聊的時候,他們總說自己是‘灰色地帶’,‘建筑在沙灘上的產業’,因為沒有政府的認可,總不知道哪一天會出事,所以發展總是不敢全力投入。從2001年以來,政策上逐漸放寬,民營書業才真正起來了。”

  加入WTO以后,我國首先放寬發行領域的限制,到2009年,民營企業已經占據了發行業70%以上的市場份額。

  2010年1月,《新聞出版總署關于進一步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將民營書業視為“新興文化生產力”,明確提出“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政策許可的領域。”

  按照我國的相關規定,出版權必須掌握在國有出版單位手中,民營資本和外資通常不允許涉入內容制作與出版。民營公司若想出書只能和國有出版社合作。

  幾家接受本報采訪的民營出版公司老總都表示,公司每年用于買書號的資金都在1000萬元以上,所上交的稅收高的3000多萬元,低的也有1700萬元。“我們也是在為國家的文化做貢獻,但政府對我們和對國有出版社的扶持政策完全不能相提并論,我們希望能夠享受平等的國民待遇。”

  有人擔心,民營公司進入出版領域會不會亂出書、出壞書。李國慶說:“有恒產者有恒心,民營書業是許多老板安身立命的本錢、是一生的事業追求,他們不可能冒著被封被查的風險去出違規圖書。實際上,一些高品質的優秀圖書是來自民營書業。”

  肖志鴻說:“一個人要想發財賺大錢,一定別進這個行業,賣房子和賣書,哪個賺錢?能夠在這個行業里留下來的都是對出版有追求的人。”

欧美特级AAAA,欧美强奸乱伦视频观看,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级片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