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數字出版業發展迅猛,其總產值首度超越傳統書報刊出版物,2009年高達795億元人民幣。隨著數字出版技術的日益成熟,全球范圍內數字出版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傳統出版企業如何加快數字化轉型,新媒體公司如何做大做強,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做衣服的棉農”隨處可見 作為數字出版行業的一支新軍,電子閱讀市場2009年的表現尤為搶眼。但火爆背后,包括主管部門和業界都在思考:一哄而上之后,該如何健康發展,避免一哄而散? “你見過種棉花的還做衣服嗎?”一位傳統出版企業的老總笑著說。進入今年,電子閱讀市場上,“做衣服的棉農”隨處可見:3月,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推出電子閱讀器——“辭海悅讀器”;4月,出版業的“國家隊”——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旗下有人民文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眾多知名出版機構,推出電子閱讀器——“大佳閱讀器”;同期,重慶出版集團與漢王合作推出“讀點經典閱讀器”;5月,《讀者》雜志推出《讀者》電紙書…… 看好電子閱讀市場的不僅僅是傳統出版商。3月,國內最大的網絡原創文學平臺——盛大文學高調推出“一人一書”計劃,發布自己的電子書戰略;5月,擁有5.6億用戶的中國移動正式推出手機閱讀業務,包括403款手機和8款電子閱讀器,強勢介入電子閱讀市場,甚至有人驚呼為“泰山壓頂”。 內容提供商和電信運營商的高調加入,讓電子閱讀市場顯得分外熱鬧。“電子書市場正烽煙四起。”新聞出版總署科技與數字出版司司長張毅君說。 僅以電子閱讀器為例,據張毅君介紹,目前,我國正在生產或計劃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閱讀器的企業有44家之多。此外,據業內人士預計,今年5月后,生產電子書的“山寨廠”將達到400多家。 “我們擔心出現一哄而上,然后一旦發現問題又馬上轉入低潮。”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長郝振省表示。
版權?版權! 如果從上世紀90年代國內開始建設數字圖書館算起,我國的數字出版業其實是起步早、發展慢,原因就在于版權問題。 “主要原因是權利人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像網絡下載、印刷、廣告分成,這都是數字網絡環境下傳播作品的商業模式,很多數字出版企業在自己的年報、或者其他宣傳過程中大張旗鼓地講有多么大的市場空間和利益,但是對于作者來講,很少能從中直接地獲得更多效益,這里存在的版權問題比較多。比如信息網絡傳播權,目前來講,概念還比較籠統,是僅僅包括互聯網絡,還是要包括無線通訊網絡和移動存儲介質傳播?在政府文件當中并沒有明確的界定。比如法律規定的復制權是什么,也應該細化。高校圖書館復印作家的整本書,怎么辦?是不是應該獲取許可?”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常務副總干事張洪波說:“作為一個作家,即使是知名作家,自己的一本書一年能從手機出版、電紙書、數字圖書館獲得多少經濟效益?我覺得可能還沒有一個傳統作家敢站出來說我一年拿5萬元、10萬元。” “集體管理是解決目前數字網絡環境下版權問題的關鍵。” 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副司長董維仁告訴筆者,近日,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成立數字版權認證中心,并與國內知名電子閱讀器廠商漢王科技簽署版權合作協議,文著協分期、分批向漢王提供會員作品數字版權,就是權利人組織和產權界針對數字網絡環境下的版權保護和產業發展問題進行的有益探索和嘗試。 “在數字出版過程中,如何確定數字化作品的版權歸屬,如何獲得著作權人的合法授權,如何保障廣大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如何規避并解決數字版權的糾紛,集體管理組織應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董維仁說。
各方為何分賬 如何找到共贏的商業模式,一直是數字出版業除版權之外的頭等大事。以電子閱讀為例,終端設備生產廠商、數字內容提供商,以及著作權人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不明晰,導致了利益相關各方心存芥蒂,成為良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障礙。 日均發行量300多萬份的《參考消息》近日才以電子閱讀器等新的技術為平臺,在保持并擴大傳統發行市場優勢的同時,開始進行數字發行戰略布局。目前《參考消息》已經成功上載漢王電紙書,系列數字產品也將陸續推出。 《參考消息》之所以起步較晚,一是因為最近幾年受新媒體沖擊比較小,“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此前我們并沒有找到一個非常理性的與新技術融合的模式,大家都很清楚,早些年中國報刊非常熱情地擁抱網站,與網站開展數字化的合作和接觸,但后來的結果令很多報刊感到非常痛苦和無奈,許多報刊把自己的寶貴內容廉價或者無償提供給網站,報紙的轉載率上去了,但是市場的發行量卻下來了。”《參考消息》報社副總編輯范偉國說。 對于內容提供商來說,最為關心的還是盈利模式。 如,中國移動在電子閱讀業務上與內容提供商的分成比例是6:4,國內著名出版人、萬榕書業總經理路金波認為,這樣的分成比例非常不合理。“這是壟斷產生的結果。事實上最后我們只能拿到20%,因為我們還要和作者再分。甚至一個手機用戶3元錢就可以包月了,隨意閱讀。折算下來一本書就幾毛錢,作者再拿去20%,我們就得幾分錢,這是對知識的尊重嗎?” 與中國移動的分成模式相比,路金波更傾向于漢王科技的“二八模式”,漢王拿二,內容商拿八。“第一,漢王拿得少;第二,電子閱讀由版權方定價。這樣整個行業才會進入良性循環,因為賣一本電紙書和紙書的所得是一樣的。” 但即便是漢王的“二八模式”,依然讓一些內容提供商心存顧慮。中信出版社新媒體事業部總經理黃锫堅表示,很多出版社都在思考支付通道如何實現。“因為電子的東西和實體不一樣,比如我給渠道提供1萬冊書是很清楚的,但是我給電子通道一個電子版權,他賣多少我們并不清楚,里面有很多復雜的定價和創新模式。” “好書人家不愿意給,差書又沒人看,目前看來,電子書是只見電子不見書。”一位電子閱讀器廠家負責人無奈地說。
安徽瀚文圖書有限責任公司 皖ICP備18020283號-1 聯系人:李先生 手機:13909637168 電話:0553-4991169 傳真:0553-4118860 地址:蕪湖市高新開發區西山路24號